作为长期关注廉政题材话剧创作的文化工作者,我始终在思考一个核心命题:如何让廉政剧跳出生硬说教的窠臼,实现政治性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深度融合,既全方位呈现清官廉吏的精神底色,又能真正触动观众心灵、引发情感共鸣?
11月14日,在潍坊大剧院观看由潍坊市纪委监委、中国保利集团纪委联合打造,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演员何冰导演并主演的话剧《枝叶关情•郑板桥》后,所有疑问与担忧都有了圆满答案。现场此起彼伏的笑声、掌声与叫好声,以及结尾“万民伞”缓缓升起、“朝天锅”终得加盖时,全场观众共同沉浸的感动与震撼,印证了这部作品的成功。
这部再现潍县“老县长”七载为官生涯的廉政话剧,可用“简约而不简单”精准概括,其创作实践为廉政题材文艺作品提供了宝贵借鉴。

01
简约构局:以精当叙事筑牢表达根基
作品的“简约”,体现在叙事、角色与舞美的精准取舍上,让廉政主题清晰可感、易于接受。

叙事主线凝练聚焦,全剧以郑板桥与当地乡绅李员外、章员外的斗智斗勇为核心主线,采用倒叙手法,以乡绅联名诬告郑板桥这一事件为“竹签”,以“串糖葫芦”的方式,串联起他在潍县的关键事迹:大灾之年冒死私开官仓赈济灾民;推行“以工代赈”,说服乡绅出资、组织灾民修缮城墙以谋长久生计;铁面核查乡绅瞒报土地、偷税漏税的不法行为,即便遭遇诬告也绝不妥协;以诙谐智慧让驴代灾民受罚,化解法理与人情的冲突;作《祈雨文》明志,带领百姓疏浚河道、支起朝天锅让劳工吃上热乎饭。主线鲜明、支线简明,摒弃了繁杂冗余的情节,让观众能快速沉浸剧情、把握核心。

角色设置少而精悍,全剧仅9名演员,除核心人物郑板桥外,崔大人、李员外、章员外、章监生等角色连同牛偶、驴偶,个个性格鲜明、辨识度高。相较于《茶馆》等人物众多的话剧,该剧不追求数量堆砌,而是通过精准的角色塑造,让每个形象都成为推动剧情、凸显主题的重要载体。

舞台呈现简洁传神,没有繁杂布景,老城门、府衙、朝天锅、风筝等简单却极具代表性的道具,精准勾勒出老潍县的风土人情,以极简的视觉语言为剧情铺陈底色,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人物塑造与精神表达。
02
匠心独运:于细节处彰显精神厚度
作品的“不简单”,在于以艺术创新破解廉政表达难题,让思想性与观赏性相得益彰。

立体塑造人物灵魂,该剧跳出“高大全”的脸谱化塑造,既聚焦郑板桥“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”的为民情怀,又展现其“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”的政治风骨;既凸显他作为文人的才情、作为官员的斗争智慧,也刻画他作为普通人的倔强与洒脱。围绕这一核心人物,剧中还生动塑造了外圆内方、深谙官场规则却坚守底线的崔进阶,奸诈狡猾的盐商李员外,溜须拍马的章员外,愚钝却不失善良的章监生等鲜活形象,少而精的角色群像让舞台呈现丰盈饱满,也让郑板桥的清廉风骨在对比与互动中更显真切。

创新运用艺术手法,“老黄牛”与瘦驴“懂事”的象征设计堪称点睛之笔。开篇蹒跚走过的老黄牛,低眉顺目、步履沉重,暗喻灾年百姓的艰难与隐忍;郑板桥身边倔强贪吃、不愿被驯服的瘦驴,则恰似他不随波逐流、不同流合污的品格化身,与当时的官场风气形成鲜明反差。老黄牛的前后呼应让结构更完整,瘦驴的灵动表现则助推情节发展、渲染现场情绪,为严肃的廉政主题增添了艺术感染力。

语言艺术生动鲜活,剧中郑板桥与驴的趣味对话、章员外的方言运用、章监生诵读自制《祈雨文》等桥段,满含幽默风趣,既贴合人物身份,又让观众在会心一笑中拉近与历史人物的距离。这种“于笑声中受教育、于感动中明事理”的表达,让廉政教育摆脱了枯燥灌输,变得亲切可感。

深植地域文化根脉,作品将潍坊风筝、朝天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舞台呈现,既赋予话剧浓郁的地域特色,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廉政教育的鲜活载体,正如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所言,厚植传统文化的舞台艺术更具生命力。
03
润物无声:以人文情怀筑牢廉政根基
曹禺曾说,好的话剧应蕴含人文精神和悲悯情怀。《枝叶关情•郑板桥》的成功,更在于它以人文温度打通了历史与现实的情感联结。

当郑板桥结束七年潍县任职,牵着瘦驴离去时,驴背上驮着的唯有一囊书与“奉旨革职”的大旗,那句“难得糊涂,聪明难,糊涂难,由聪明转糊涂更难”的慨叹,道尽了清官廉吏的无奈与洒脱,让观众在惋惜中体会其坚守的可贵。

这部作品的创新价值,在于它探索出了廉政教育的鲜活路径——不搞“填鸭式”灌输,而是将廉政理念寓于生动的剧情、鲜活的人物与精湛的艺术表达中,让广大党员干部在艺术熏陶中接受思想洗礼,在情感共鸣中夯实为民信念,在深刻思考中筑牢廉政根基。它证明,廉政题材文艺作品唯有坚守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创作导向,以简约见真章、以匠心传精神、以温情润人心,才能真正实现政治性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,成为有生命力、有影响力的思政教育载体,让清廉之风、为民之情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。(文稿:呼晓丽)
长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